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6137321lxj
级别:幼儿园
来自:江苏省泰州市

悬赏分:0
回答数:4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初中记叙文应该怎么写
 提问时间:2007-05-12 19:59:08    评论5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更上一层楼
级别:高级教员


2007-05-12 20:05:55
来自:IANA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揪错评论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其他回答  
回答:peacemark
级别:高二

2007-06-04 18:20:20
来自:陕西省咸阳市
记叙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
评论举报
回答:流水
级别:二年级

2007-06-09 04:58:39
来自:陕西省榆林市
 一、因为有更多理性的参与,记叙就会带有更多的思辨色彩。大量耳闻目见的材料经过理性的归纳和筛选,就会脱离纷杂无序和肤浅琐屑而趋于精粹凝练和具有深沉绵长的意味。

  以游记写作为例,初中时许多同学已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行踪实录沿途所见,这种传统的写法并非不好,一些历史上的名篇佳作就是这样写的,这种写法虽然易学,但也容易把文章写成导游说明和流水账。行色匆匆,走马观花,泥于所见,流于肤浅大概也是这一写作模式与生俱来的“易发症”。到了高中,这种写法是不是也可以改一改了?一位同学去江西婺源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旅游,回来之后本也想以时间为线索写下两天来所见的婺源的种种美景,但是经过反复思考,他另辟蹊径,写成《婺源的风》一文。在文章开头,他写道:“在满目青山绿水的婺源297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拂面的清风,感觉是柔和的,纯净的,舒达的。”这里的清风之所以能轻拂人的身心,涤去尘埃和喧嚣,文章描写了它青山苍翠、溪流清清、白鹭云集、渔舟唱晚的生态环境。在写了婺源生态美带来的自然之风之后,作者接着又写了这里由悠久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人文之风——这里是朱熹的故乡。他在婺源李坑村方塘写的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一方水塘勉励后人勤奋读书。婺源人因之亦耕亦读,成为著名的“书乡”,虽历经战乱和王朝更迭,而书香本色不变。作者还发现家家户户的厅堂上都放置一瓶一镜,原来是取“平平静静”读书之意。自唐至清,婺源就出了552位进士。最后作者还写了婺源淳朴可敬的民风——在这里,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不是神话,敬老爱幼、尊师重教也蔚然成风。文中有一生动的细节——一只小渔船划到河埠,憨厚的渔夫站在船上带笑喊了一声:“喂,来包香烟。”河廊的女店主含笑走下石阶,一手交钱一手递烟,还互道问候,多么纯朴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啊!自然之风,人文之风,淳朴民风——作者从这三方面揭示和描写了婺源之美。比起写一路所见的景物来,它更容易给人一个总体上的深刻印象,因为作者对婺源的美已经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经过了一个分析归纳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篇记叙文,作者对婺源美的描写和叙述又相当具体生动。作者深知,离开了对婺源美的深入认识,描写再详尽也只是肤浅和琐屑的,而离开了对婺源生态美、人文美和民俗美的具象和细节的生动描写,对婺源美的认识也只是空洞的,停留于概念的。

  写游记如此,写人记事又何尝不是如此?自然状态的事物,只有在理性之光的照射下,才会对它的含金量作出正确估量和评判,才能对它有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把握。记叙文的立意,与其说是作者确定的,还不如说是事物本身的蕴含,是被作者“发现”了而已;记叙文的选材,与其说是主观的辨识和筛选,还不如说是现实生活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深邃者的馈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记叙文的结构,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和技巧,还不如说是作者思想层次的外在表现。所以记叙文的光彩离不开骨子里的理性。理性是一种能源,有了它,才会有五彩缤纷、流光溢彩。

  二、因为有更多知识的参与,记叙就不再是完全感性的,而有一种文化的品位,作文就可能告别内容的贫瘠和单薄而进入一种左右逢源和传承文化的境界。

  古人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有了“长袖”创造了“善舞”的条件,有了“多财”创造了“善贾”的条件,有了丰富的知识,也为写好文章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对于三国人物和故事的烂熟于心,江苏考生蒋昕捷何能写出《赤兔之死》?离开了丰富的知识,又何来创新?这个事例说明了平时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且慢,“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属正常现象,因为谁也不可能事先准备好所有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根据写作需要临时搜寻有关的知识,再把它们运用于写作之中,也不失为一种“研究性”的写作。比如几个女孩相约在早春里去公园赏梅,事后也都不约而同地写了这件雅事,但是其中的一位研读了一些有关梅的资料,对梅中珍品如“人面桃”“青枝玉蝶”“朱砂梅”等,对梅花造型如“龙游型”“重枝型”“垂挂型”等,对行业人士所谓“赏梅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的审美标准都略有所知,所以她写的《早春赏梅记》因具有一些专业知识而显得更扎实,更耐看。孔子就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写作,固然要注重从生活中选材,但也不可轻视书本知识,因为正如苏轼所说: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

  记叙文的写作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浮光掠彩,泛泛而谈。比如一位同学写绍兴的沈园,开头倒是不错,“进得园门,便有浓郁的荷香扑面,眼前是一池碧翠,潋滟生辉,亭榭楼台,倒映池水,朦胧恍惚”,接着又写了园内的小桥、草亭、翠竹、垂柳等等,而对这个宋代园林正是因为陆游才久负盛名的事只是一笔带过。其实,沈园之所以长留世间,为人景慕,实在不在于它的建园艺术,而在于它深埋着陆游这位爱国诗人的爱情悲剧,它的碧波和绿柳见证了那首千古绝唱的《钗头凤》的诞生。当这位同学从书本上了解了陆游坎坷悲壮的一生以及他和表妹唐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后,才感到当初那篇习作的苍白和浅薄——把沈园仅当作一般的古典园林来看待了,根本没有走进历史的深处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知识不能仅视为一种写作材料。可以想见,如果这位同学在到沈园去之前就谙熟了有关陆游和唐琬的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话,走进沈园,一定会情思盈怀,感慨不已。由于知识面的狭窄,尤其是人文知识的匮乏,记叙文的写作也就会缺少学养的滋润和文化信息的传承。

  三、由于内心体验水平的提高,记叙内容的深度广度、描写事物的精微细腻的程度和视角的独特性都会比初中阶段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www.sogou.com)

评论举报
回答:wanglong1006
级别:二年级

2007-06-30 11:12:03
来自:APNIC
记叙文应该多写事,多举例子.
评论举报
总回答数4,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