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阿伦
级别:二年级
来自:山东省潍坊市

悬赏分:0
回答数:2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请大家一起分析,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许多事物产生了新的知识。请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许多事物产生了新的知识。请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太平洋海面下2630m的深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火山管,非常热(温度达到350℃)的黑色流体从那里流出。附近的海底上到处都是贝类和2m长的虫子,还有一些奇怪的鱼在游来游去。尽管这里的条件极端恶劣,但生物的生命力却依然旺盛。
材料二: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它不仅为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储藏在植物体内;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因而被称为地球的“肺”。(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当树木死亡、腐烂时,它就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对一片成熟的森林来说,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排放已达到平衡,正负相抵。海洋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群落也能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其中一部分氧气从水中进入了空气。死亡后,这些植物中的1%沉入了海洋深处,在那里一待就是几百万年。
(1)根据材料一,火山管周围的生物及环境组成了一个原始的生态系统,那么,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其合成有机物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地球之“肺”应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其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菌     化能合成作用
(2)海洋   ①海洋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数量大,释放O2多(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量占所有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量的70%以上);    ②海洋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1%沉入了海洋深处,不分解,不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产生为正值。
 提问时间:2007-05-14 15:28:37    评论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小黑牛
级别:一级教员


2007-05-14 20:24:08
来自:安徽省滁州市
答案:(1)细菌     化能合成作用可在必修第二册P82页(2004年9月第二版)找到
地球之“肺”应是补充氧气的场所,应是产氧量的地方。从所周知,产氧量多地方是森林或海洋,而从材料三可知“对一片成熟的森林来说,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排放已达到平衡,正负相抵”,所以森林不是补充氧气的场所,所以地球之“肺”应是海洋,从而得出答案。
揪错评论1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thank you
其他回答  
回答:枫舞之殇
级别:七年级

2007-05-14 17:53:09
来自:辽宁省沈阳市
"②海洋中的藻类和浮游植物1%沉入了海洋深处,不分解,不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产生为正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和肺有关呀??
评论举报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