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jing99937
级别:幼儿园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

悬赏分:0
回答数:2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提问时间:2007-12-16 09:58:20    评论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少女时代
级别:硕士研究生

2007-12-16 19:33:03
来自:贵州省贵阳市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论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都应敞开大门,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其中机会,面对各种挑战,至于现在的影响是如果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参考文献:网络

揪错评论1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
其他回答  
回答:狮心理查
级别:二年级

2007-12-22 16:16:01
来自:天津市
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以下是我摘录的文章,希望能帮助你进一步了解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颇得传媒青睐和受众瞩目。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 竟有27% 的市民表示关注这场金融危机。如此之多的普通百姓关心远在异国他乡的金融危机,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正在现象化,它对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显露出来, 日益为人们所感受。

现象大于本质。如果说对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人们已不陌生,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由本质生发出来的全球化的运动规律及未来发展如何? 对此学术界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人们对全球化做了许多外在的描述, 然而, 我认为:无论是最表象化的商品及消费活动的全球化, 还是生产跨越国界、资源全球配置, 其背后的动因都是资本运动, 是资本增殖的扩张性运动带来的。因此,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循环的建立。如此, 既可帮助我们看清全球化的缘起, 又有利于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可能产生的结果和未来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说, 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在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中,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分散的。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后来发育起来的市场经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了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追逐利润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把经济全球化的起点追溯到500 年前的“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使人类的商业活动第一次具有了全球性, 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首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自国际贸易中萌生。从“地理大发现”到欧洲工业革命, 是经济全球化的萌芽期。其特征是商业资本进入了国际循环。18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中叶, 欧洲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欧美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开始向全世界进行急剧的殖民扩张, 世界进入了殖民主义时代, 而殖民扩张本身又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欧美列强开始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出口市场和原料产地, 即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延到殖民地经济中。在殖民扩张时期,另一种资本形态借贷资本也进入了国际循环。

经过二三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包括殖民地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都具有了一定的世界性。但是殖民地经济仍然外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兴民族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世。它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摆脱数百年来殖民主义强加的贫困与落后。然而, 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民族独立, 但在经济上并没有摆脱西方的控制,其工业化进程被纳入了资本国际循环的轨道。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对于西方战后的经济复苏与发展来说, 可谓是“第二次地理大发现”, 它们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应当说, 产业资本进入国际循环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 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内化于资本再生产过程, 资本增殖的循环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最后阶段。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先生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 周年大会的致辞中指出:全球一体化与全球分裂化是人类在21 世纪面临的主要挑战。人们对全球一体化已是耳熟能详, 却时常有意无意地忽视全球分裂化的事实。其实,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经济的分裂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基本趋势, 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二者互为因果,对立统一。当我们憧憬经济全球化的时候,绝不能对全球分裂化视而不见。

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 但从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正态分布。资本流遍世界, 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经济全球化正在制造全球的两极分化。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 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通过国际间的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资本国际大循环,使之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经济全球化, 即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 如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方面,又要正视全球分裂化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必须接受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是可以免费搭乘的顺风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是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还是被全球化浪潮冲向边缘, 被全球分裂化的浊浪所吞没, 要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评论1举报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