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王”的时代,各位“妈粉”“女友粉”为了能让自己的崽崽走花路,拼了命的刷数据。毕竟数据可是崽崽拿代言,拿剧本重要指标,各家粉丝对数据的重视自然不必多言,由此还催生了很多刷数据的业务。在现今很多粉丝的认知里,“流量=咖位”。
最近,一个标题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
看完这位网友的“真诚发问”,很多人表示哭笑不得,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周杰伦创造了数不清的记录,不是现今的“流量明星”刷刷数据就能比下去的。
现今粉圈里,数据注水、撕逼对骂、不理智追星已经背离了追星的初衷,当畸形的饭圈生态愈演愈烈,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思考,我们追的是那份“美好”,还是一时的虚荣呢?
享受做梦,但不要当真
◇李鸿理
2018年11月,吴亦凡的新专辑上线不到5小时,粉丝就通过刷榜让其登顶美国iTunes榜单。与此同时,曾经的“疯狂粉丝”杨丽娟对媒体说她不再迷恋刘德华了。与杨丽娟追星相比,如今的粉丝追星更像一场交易双方默认的利益互换——粉丝用资本的力量打造了一个甜蜜的梦,偶像则尽可能满足粉丝的幻想,保证这个肥皂泡式的梦不会破碎。尽管如此,这个华丽的梦离破碎也并不遥远。
吴亦凡粉丝刷榜:明星的面子,粉丝的“里子”
11月,流量小生吴亦凡首张个人专辑《Antares》全球上线,不到5小时便登上美国iTunes专辑总榜、单曲总榜等4个榜单的冠军位置,甚至一度压过了美国当红歌手“A妹”及Lady Gaga的新歌。面对吴亦凡的登顶,有欧美歌迷质疑其用水军刷榜方式提高排名。事后,吴亦凡的专辑和单曲在iTunes榜单的位置均有滑落……
据悉,iTunes的下载量和排名均为真实数据,这些数据背后是有真实购买行为的。一个在海外并无太大知名度的明星达到如此高的热度,买单的也只能是国内粉丝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这次刷活动中,吴亦凡的粉丝进行了有序的“策划”和“行动”,并在吴亦凡生日来临之前送上了这份“生日礼物”。
粉丝怎么刷榜?首先需要真金白银来“冲量”,如在某众筹网站搜索“吴亦凡”,会看到多个众筹活动,筹款目标小至千元、大至百万元,其中比较大的一笔达101万元,有数千人参与。接下来,粉丝要按照先买单曲后买专辑的原则“一首首买歌,不要一键买专”,而且还要在多个平台“轮流刷榜”……如此大费周章,可见粉丝们对吴亦凡的崇拜已经几近疯狂。正如粉丝所说:“打榜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吴亦凡。”就这样,在粉丝的努力下,吴亦凡成为在iTunes榜单上最有“面子”的中国明星。
这样做的不止吴亦凡的粉丝。2016年,张艺兴首张个人EP(迷你专辑)《lose control》上线,短时间内“空降”iTunes全球榜单第16名,位列美国专辑总榜第29位……在此之后,鹿晗、吴亦凡、王嘉尔等明星的粉丝也纷纷加入到外网榜单的刷榜队列之中,为了使偶像的音乐国际化,粉丝们做足了“努力”。
杨丽娟脱粉:不再迷恋,只有祝福
吴亦凡粉丝刷榜成功的同时,曾经是“四大天王”之一刘德华“疯狂粉丝”的杨丽娟宣布脱粉。11年前,杨丽娟为追星致父自杀的事件可谓震惊娱乐圈,她也因此被称为“脑残粉”的鼻祖。如今,杨丽娟是一家超市的导购员,她说,现在只有家人最重要,对于刘德华,她不再迷恋,只有祝福……
杨丽娟出生于1978年,从16岁开始疯狂迷恋刘德华,她收集了一切与刘德华有关的资料,看了电视上所有刘德华的演唱会,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刘德华的照片,屋里摆满了刘德华的磁带……为了能见刘德华一面,她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四处筹钱。虽然当时父母再三劝诫她,但杨丽娟太固执了,父母心疼女儿,只能支持她去做喜欢的事,他们甚至通过卖房子、卖肾来筹钱帮助她追星。2007年,通过舆论的助力,杨丽娟终于见到了偶像刘德华,并且和他拍照留影,而她则进一步要求与偶像单独相处,该要求被拒后,杨丽娟的父亲跳海自杀,此举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遗书中,杨父认为是刘德华的自私、虚伪导致他的女儿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他选择用自杀来增加刘德华心中的罪恶感,也希望能唤醒女儿。父亲的去世深深刺激了杨丽娟,她意识到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感到非常懊悔……
时隔多年,杨丽娟慢慢冷静了下来,和母亲一起回归正常生活。她一边打工,一边还之前追星欠下的债。如今的她对偶像更多的是祝福而不是怨恨,青春年少时因为冲动而犯下的那些错,也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一些人,而她过往的经历对很多追星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前车之鉴——追星可以,但务必保持理智。
01
对碰火花
为了偶像,吴亦凡的粉丝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他们的狂热追星也得到了偶像的热情回馈,偶像与粉丝们一起维持着这场华丽的梦;为追星不惜成本,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稍有理智者都会认为此举不可取,但杨丽娟这样做了,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管是在明星为王还是粉丝为王的时代,粉丝们都应理智追星。本组素材适用于追星不可盲目、偶像需正面引导粉丝、可以娱乐但不要“至死”等话题。
02
运用示范
写作角度1:追星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
1
追星本身无可厚非,明星中的标杆人物也有很多。但是,不得不说,很多人追星追的仅是明星的高颜值,这样肤浅的追捧对于低龄粉丝的成长毫无裨益。
不管是为偶像刷榜的吴亦凡粉丝,还是如今脱粉的杨丽娟,都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粉丝的力量。面对越来越疯狂的粉丝追星行为,我们需要告诫粉丝们:追星要有一种理性的自觉,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除此之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追星只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共谋”,现代人追星的一大要义应该是有边界感——享受追梦,但不要当真。
追星要有热情,但更需要理性,这才是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切不可因为一时冲动,将个人情感与偶像私生活捆绑在一起,踏入无底的黑洞,给自己带来终身的遗憾。偶像拿出好的作品,就是对粉丝最好的回应;而粉丝从偶像身上看到努力上进的正能量,和偶像一起成长,才是最佳做法。
写作角度2:被碾碎的青春,也是时代的悲剧
1
对于娱乐行业来说,世界不一样了。与杨丽娟所处的时代不同,如今,宠爱粉丝已经成为明星的一种优秀品质。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意味着流量和资本,粉丝们甘愿用资本的力量为自己打造一个跟偶像亲近的甜蜜美梦,而偶像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满足粉丝的幻想,所以,如今粉丝与偶像的互动更像一场交易双方默认的利益互换,如吴亦凡粉丝刷榜。但这不是杨丽娟所处时代的游戏规则,在20世纪90年代,她能做的,只是把偶像的海报贴在墙上,学会他唱的所有歌曲……偶像对于那个时代的粉丝而言,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所以她追星追得那么费力,并倾其所有。或许,人们可以说,杨丽娟对偶像的迷恋是疯狂的,杨丽娟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是一个时代悲剧。
如果杨丽娟晚生十几年,喜欢上一个依靠粉丝力量成长起来的流量明星,或许就不会酿成悲剧。一个被商业和娱乐催生出来的美梦,最终以最残酷的方式破碎,责任并非完全在于杨丽娟。
本文选自《素材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