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亳州一中8学生集体放弃清北”的新闻引起热议。从事件爆出到各方回应,再到8位同学的分数曝光,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据报道,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袁梓琪、张金宇等8名同学,高考成绩远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但因为坚持自己的专业兴趣,8人选择放弃入读,其中两人转而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不少网友点赞学生的做法,认为他们不迷信名校光环,有自己的追求,值得肯定。
也有不少网友盛赞校长尊重学生意愿,不为“清北率”、学校声誉而“绑架”学生。
网友热议
8.18日,清华招生办出面回应,否认了其中二人的招录情况:8人中袁梓琪、张金宇事实上的招录情况和安徽当地媒体的报道存在出入。
对此,亳州一中校长作出回应,其中一人因没报领军计划,所以没享受优惠分。虽然如此,这8位同学的高考分数在一众考生中也是遥遥领先。同学们也确实有实力去最好的学府。
不得不说,这些放弃名校的学生有实力有胆识,坚持自己的追求。回顾这些年来的教育新闻,我们发现学生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多了,他们身上带着鲜明的00后的烙印:有主见,敢挑战。跟着小一来看看。
00后成功观
理性选择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00后一代,身上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富个性。他们有主见,做事不拘一格,对待人生、对待成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与前人的成功观念不同,00后并不认可“唯成功论”和“成龙、成凤”的说法,而是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自主、理性地做出每一次选择,并认真地践行规划,实现自我的价值,便算是一种成功。
核心素材
“数学天才”没按常规出牌就是“坠落”吗?
朋友圈被一篇有关“数学天才”付云皓的文章刷了屏,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成功、成才的热议。文章的主人公付云皓曾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得主,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被保送至北大。在众人看来,未来的付云皓,前途定是一片大好。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并没有像众人期待的那样成为数学家或社会精英,而是“沦落”到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当老师的地步。面对众人的质疑,付云皓并没有逃避,反而主动站出来做出回应,表示自己现在正在“脚踏实地”。
其实,认为付云皓“坠落”的想法,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得主应该成为数学家或社会精英,这是他“应该有的位置”,也是判断付云皓成功与否的标准。但从舆论的反应看,支持付云皓的人占多数,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媒体“堕落”了。
3.0解读与活用
常规角度:勇敢选择做自己。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要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奔跑,就不该受到非议乃至干涉。甘于平凡,选择普普通通的生活无可厚非。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为之努力,足矣。
核心角度:不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
不同的人对成功或许有不同的定义,但可以断言,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界定成功不能只有一把尺子。具体到付云皓身上,不能认为其“成为数学家或社会精英”才是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作不成功。这样的认知,显然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刻板。
创新角度:尊重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常态。
有人将学科竞赛视作培养“天才”的机器,认为在数学竞赛上取得高分,就应该或者就能够站在数学殿堂的制高点,这未必不是一厢情愿。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才能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让人才脱颖而出。
素材拓展
学霸弃清华选川大不该被嘲讽
2018年8月初,一则“中科大学霸退学复读放弃清华圆梦川大”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新闻的主角李一峰在中科大学习两年后毅然退学复读,并以超过清华大学提档线9分的成绩报考四川大学。
李一峰的决定在许多人看来难以理解,甚至有网友调侃他“脑子坏了”。清华和川大,虽然都是好学校,但是论名气,清华才是家喻户晓的,所以网友们才信誓旦旦地说他放弃清华肯定会后悔。
面对网友们蜂拥而来的质疑,李一峰回应,他一直把川大口腔医学专业作为奋斗目标,这是指引他不断奋进的“初心”,他说:“如果不去读川大,总觉得以后会后悔。”世人常谓清华、北大好,但李一峰独爱川大,有何不可?根据自身定位,放弃清华,选择川大,世俗意义上称之为傻,但这难道不是对自我更清晰的定位?
李一峰说自己选择口腔医学专业是因为“选择和生命相关的专业进行研究,我觉得是很酷的事”。从对李一峰的嘲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现实主义的功利考量打败了那些很酷的事情,我们在逐渐失去变酷的可能,变得世俗、中庸,但唯独不会很酷,这样的损失让人心痛。
3.0解读
常规角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清华、上北大是百万学子的梦想,然而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李一峰放弃了清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学校,这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核心角度:多一些理想情怀,少一些功利考量。
学霸弃清华选川大被网友谓之“傻”,这其中包含多少功利考量?理想与追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梦想不该被嘲讽,多一点关怀和理解,才是对学霸之举的尊重。
创新角度:止于猎奇,回归教育的本义。
我们与其将这则新闻当作对学霸的猎奇,不如将它看作一种“普遍的疼痛”——分数之外,培养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做出清晰的人生选择,依然不是当下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鼓吹“女博士开拖拉机种田致富”,是反智主义新“套路”
2018年1月,一则名为“海归女博士辞百万年薪工作,跑北京郊区开拖拉机种田,年年收入一个亿”的新闻引发围观。更惊人的是她的简介:18岁,她是上海高考状元;26岁,她是剑桥女博士;30岁,她是外企高管;如今,她是北京郊区一家农场的农场主,带朋友种地,带儿子放羊,带农民致富。
事实上,所谓女博士“开拖拉机种田”“当农民”,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这名女博士有自己的云计算公司,所谓“种田”也是经营一家现代化的农场,把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技术方式等应用到农业里来,逐一破解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缺人才、缺市场这些传统问题。
所以,女博士并不是农民,而是一个为农民、农业服务的现代企业老板。开荒、种田、盖房子、开拖拉机,她只是在“没事的时候”才做。但这不叫种田,而叫体验生活。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报道时,刻意截取那些抓人眼球的元素,对完整的事实进行切割裁剪,给人造成海归女博士放弃高薪做农民的假象,硬生生把一个创业故事歪曲成了打鸡血的成功学范本。这些扭曲事实、拿个案来忽悠大众的人,是在向青年投喂“致幻剂”,让他们以为靠种田养殖真能实现人生逆袭,但这仅仅是小概率事件。
3.0解读
常规角度:媒体当坚守尊重事实的底线,勿用套路误导大众。
媒体为迎合大众口味而谋求轰动效应,不惜歪曲事实,违背新闻真实性,大肆鼓吹“教育、知识无用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媒体莫误导欺骗群众,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核心角度: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女博士不走寻常路,敢于尝试和探索,打破了人们对高知群体就该搞科研的刻板印象。她以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新时代成功观。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
创新角度:痛批功利化成功学。
媒体兜售的虚假成功学容易令人信服,但谎言即使遍及世界,也终究代替不了事实。我们应理性、客观地看待成功,切忌急功近利。
世界冠军梁智滨:19岁的砌墙绝世高手
砌墙也能算绝活?你还别不信,19岁男孩梁智滨真就砌出了一个世界冠军。2017年10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上,梁智滨砌出了3面“高颜值”的墙,得到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砌筑项目要求参赛的选手一方面要读懂图纸,量好尺寸,保证误差不超过1毫米,同时墙上的图案也要逼真;另一方面,砌的墙垂直度要准确,不能歪。在规定时间内,所砌墙的“颜值”越高,分数就越高。
梁智滨就读于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施工专业,原想着未来能有一技傍身,找不到其他工作起码可以回家砌墙。“我想在将来亲手为爸妈建一栋房子。”在常人眼中,砌筑项目是个苦项目,但梁智滨说起砌筑时,眼神都明亮了起来。即使过程辛苦,梁智滨也毫无怨言,夏天在铁棚里练习,热得像置身于蒸笼,他也坚持了下来。梁智滨虽然获得了这枚宝贵的金牌,但是他仍然很谦虚,称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深造。
3.0解读
常规角度:兴趣助力成功。
不用挖空心思博人眼球,只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极致,谁都可能成功。梁智滨如此,我们每一个人也如此。
核心角度:成功并非单行道。
19岁男孩梁智滨以自己的成功,诠释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内涵。的确,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创新角度:执着前行方能成就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仅需要当事者将所做的事情视为事业,无比热爱,还需要当事者有专注、执着的品质,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14岁“最强大脑”,凭实力赢掌声
《最强大脑》是一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各路天才借此平台比拼脑力。参赛数月来,表现抢眼、“碾压”各路天才对手的14岁初中生杨英豪大火!美国麻省理工向其伸出了橄榄枝,施一公教授也有意让他到西湖大学学习。这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天才少年是怎样取得辉煌成绩的?
自小学起,杨英豪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这个自律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从小学到初中,杨英豪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考进杭州文澜中学后,面对众多“牛人”,不甘落后的他坚持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获累累硕果。
面对《最强大脑》节目中群雄争霸的诱惑,杨英豪也跃跃欲试。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一路披荆斩棘,最后从来自天南海北的百余位“准大脑”中脱颖而出,拿到了《最强大脑》的入场券!在百人争夺赛中,杨英豪先后击败98名大多来自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天才选手,最终拼出了除直通选手外综合比分第一的成绩,一路挺进国际大赛。在2018年4月7日“中日对抗赛”中,又以4∶0的好成绩“吊打”日本脑王伊泽拓司。赛场上,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智力展示征服了无数观众。
3.0解读
常规角度:英雄出少年,实力赢掌声。
自古英雄出少年。14岁的杨英豪,凭借聪明与超强的实力,战胜了各路“英豪”,征服了无数观众,掌声理应为其响起。
核心角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基础。
杨英豪的成功得益于父母对他的教育与培养。规范的行为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健全的品格,健全的品格能影响今后的人生。
本文选自《赢在素材3 时代焦点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