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8人。
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于漪、卫兴华、王蒙、王文教、王有德、王启民、王继才、艾热提·马木提、布茹玛汗·毛勒朵、叶培建、申亮亮、朱彦夫、麦贤得、李保国、李道豫、吴文俊、张超、南仁东、秦怡、都贵玛、热地、顾方舟、高铭暄、高德荣、郭兰英、董建华、程开甲、樊锦诗等28人。
看到这些功勋人物的名字,
我们除了致敬,致敬,致敬!
更应该认识他们,
了解他们,学习他们!
那么,
他们做出了哪些丰功伟绩?
他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一生择一事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经过反复思考,屠呦呦意识到在前期的实验中,可能是因为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实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自问世以来,使数百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思与用
屠呦呦团队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依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一流成果,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靠自己的奋斗、拼搏也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黄旭华:“深潜”30年,为国铸重剑
2017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了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到了合影环节,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拉着他们的手,请他们到自己身旁坐下。总书记的这个暖心举动也让两位老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为响应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和号召,30岁出头的黄旭华带领2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人员,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在大海的陪伴下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近30年的时间里,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淡化亲朋关系,从未回过老家,他也从未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连通讯地址也没有告诉家里人,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没有见过他。直到1987年,黄旭华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思与用
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在黄旭华眼里,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太多的委屈与不理解,他也要为国倾尽所有。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正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在中国粮食最匮乏的年代,大米的产量得到提升,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则是中国。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是袁隆平。早在1975年,袁隆平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大奖,而相比他巨大的成就和贡献,我们对这位农业科学家的宣传和“估价”,还应当大大加强。
思与用
袁隆平一直在稻田里耕耘、拓荒,从壮年走到了老年,一路走来,梦想伴随着奋斗,既有探索的艰辛,又充满奉献的快乐。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作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他的一生,是为国铸盾的一生。
1918年,程开甲在江苏出生。1946年,他赴英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之后加入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隐姓埋名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病逝,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史册上。
思与用
核心角度:专注与创新会创造奇迹。20年隐姓埋名,一辈子探索创新,正是凭借这样的创新探索精神,程开甲才能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做出杰出贡献。
创新角度:科技强国。老一辈科学家舍身铸盾,让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不被外敌欺辱。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崇尚科学,勇于攀登,让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王继才: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虽仅有两个足球场的大小,却扼守着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的海上要冲,是一个国防战略要岛。1985年,江苏省军区在此成立开山岛民兵哨所。次年7月,26岁的王继才被赋予守岛重任,王继才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独自上了岛。两个多月后,王继才的爱人王仕花辞掉工作,以哨员的身份陪伴丈夫守卫海岛。
这一守,就是32年。即使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王继才也从未动摇过坚守孤岛的决心。因为守岛,他无法见证儿女的成长;因为守岛,他错过了母亲的大寿、父亲的离世……32年间,他先后报告过9次涉及走私等违法事件线索。在王继才夫妇的守护下,寸草不生的小岛已青林满布,潮涨潮落,花谢花开。2018年7月,年仅58岁的王继才在执勤时不幸突发重疾去世。王继才的爱人王仕花,秉承丈夫的遗愿,依然坚持站岗,守护国土。
思与用
“温暖一片海”的王继才夫妇,用生命传承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家国情怀,诠释着喧嚣时代的纯朴初心。
整合自《疯狂作文》素材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