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dachuen
级别:幼儿园
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悬赏分:0
回答数:2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辩论:高校扩招的利与弊
我有个辩论:高校扩招的利与弊 我们是利,谁能提供一些资料 谢谢
 提问时间:2007-03-26 16:23:50    评论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xuanyuanxue
级别:七年级

2007-03-27 19:34:59
来自:湖北省孝感市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http://post.baidu.com/f?kz=149

揪错评论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恩 发言正好合适,时间把握好
其他回答  
回答:更上一层楼
级别:高级教员


2007-03-26 17:10:11
来自:IANA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十年寒窗的读书生涯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讲,都是想迈进大学的门槛,接受高等教育。只要不是死读书,不是书呆子,多受一点教育总比少一点好。因此,我觉得大学扩招利大于弊。

利有四个方面

一大学扩招可以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入学几率

新时期上了高中的学生,都有其奋斗目标。他们的家长不再是从前那种坐井观天的思想。只要他们的孩子读了高中,没有那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即使考不上大学,能用另外一种形式上大学也是愿意的。因而大学扩招这一良好政策出台,正好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他们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二、大学扩招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

社会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来源于大学各领域各学科的学生。大学开设多种学科,需要大量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大学扩招为这些学生敞开了继续学习之门,只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专业,学有所用,学而实习之。终究会有用武之地。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身到社会各个行业当中,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俗话说:小溪可汇成百川,百川之水可以滋润一方方水土。人的智慧之水何尝又不是如此?从而可以说大学扩招 能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大学扩招可以为某些怯场的考生创造机会

高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心理素质难以述说。有些学生平常学习成绩不错,偏偏高考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以至考试没有正常发挥。如果用以前的考试制度,这样的学生只能一次定棰音,也就决定了他上大学的命运。鉴于此,新出台大学扩招制度给这样的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很多的事例证明,许多当年高考分数线以下的学生,正是借扩招的机会,在大学校园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正是这一次良好的机遇,这些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因而他们在大学里很勤奋也很出色。

四、大学扩招可以给学校创造发展的机遇

大学扩招带来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如新增教室、宿舍、教职工人员-----这些都需要资金。刚开始几年学校的资金可能出现困难。扩招的学生学费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等有了固定资产,后续的扩招生学费就不会投入这方面的建设。多招一些学生,学校可以创造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再来改善大学校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声誉出名了,学生自然来这里学知识。因此,这给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1990年7月5日,在高考的前一天,我的父亲从几十里外的家里,骑着自行车赶到我读书的县城,他把煮熟的几十个鸡蛋递到我的手里,对我说:“儿啊,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你把这些鸡蛋吃了,补补身子,明天就要考试了,要好好考,尽力成功。”

10多年过去了,父亲送的那些鸡蛋,那些话语,其实包括父亲对儿子多年的期望。

  也许国外不理解中国高考期间的氛围。其实,这折射出中国民众对高考的寄托与厚望的复杂情感。今天,讨论中国高校扩招利弊之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参与中国高考的主体,那些学子们。应该说,中国的学生应该感谢高考,是高考,使他们站在同一的竞争平台上,是高校扩招,使中国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走向成功的路途。因此,我中国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中国农村,一个人要想跳出农村,一是走参军之路,一是读书考取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军后在城市就业也成了难事,考大学就成了大部分人实现跳出农村的途径。尽管在理论上,我们或许批评那些背叛农村的学子,但就实现个人价值来说,对于那些年轻的学子,只有通过高考考取大学,才能实现被城市接纳的梦想。在过去,能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尽管现在,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考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仍然是很光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我大学毕业后,有幸留在了城市工作,也感受到了城市的孩子渴望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心情一点也不比农村的孩子差。

  我的邻居家的女孩,今年刚读高一,虽然是邻居,我却很少看见她。她的爸爸告诉我,孩子每天早上5点就去学校,晚上10点多才回家,学校要求的很严,学生虽然才高一,都在为两年后的高考而拼搏了。

  作为家长,现在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那就意味着家长要付出比考上大学大得多的努力去为孩子找工作。在高考前出现紧张而又有点沉重的氛围,在中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高考毕竟是件大事。

  魏城先生在文中谈到因大学扩招学位是否贬值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许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学位不值钱了,其实反映出中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一方面,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有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对立的。人才,在优胜劣汰中成长,每个大学生们也知道的道理,并不是上了大学,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退一万步说,许多人上了大学而找不到工作,就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在上大学 ,这显然是荒谬的。

  大学扩招与就业难没有根本之间的关系。曾经主管中国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曾在给中国教育部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我提过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有的同志担心是否有需求。我认为,从人才的供需关系的数量来说,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才过剩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他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对社会更不利。”

  因此,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暂且不论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有益的经济学意义,就对个人来说,高校扩招对谁来说都是个好消息。我在1990年参加高考时,高考还被人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人要想上大学,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今天,有许许多的青年学子得益于高校扩招,因为,高校扩招,就意味着许多优秀的学子不再受招生指标所困而无法进入大学深造。

  今天,对于那些正在备战的考生来说,他们绝不会争论高校扩招的利与弊。正如许多教育专家批评中国教育搞应试教育一样,这些争论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实际上,许多人从扩招和应试教育中受利。

  在中国,对于某一事物的是与非,人们习惯于看政府的态度。对于高校扩招,政府的态度是什么?国务委员陈至立5月21日说“ 1999年,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成千上万的城乡青年有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得民心,顺民意。”

  为什么这个“得民心,顺民意”的高校扩招受到许多人的抨击?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收费高、一些大学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把这些问题归咎在高校扩招上,容易掩盖问题的实质。

  一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换一种思维,假如没有扩招,那么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首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的一半以上根本进不了大学,早已经进入了就业或失业的大军。因高中也不会扩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高中也上不了。也就是说,现在学校中的上千万青年人提前四到七年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初中毕业的学历与素质,使他们仅能跟进城民工或下岗工人争夺工作岗位。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下岗工人再就业人数达1800万人。与这些初、高中的青年人才相比,下岗工人在竞争处于劣势,因此假如没有扩招,很可能有一半左右当前再就业的了下岗工人会被这些青年挤出去。”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认为,今天中国大学扩招的还不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应该再扩招。

、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

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工作,因此考上大学就等于拿了“铁饭碗”,就成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选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的录取比率达到70.8%,广东省的录取比率与2002年持平,陕西达到 56.47%,江苏为70%,江西为62%,湖北为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录取率都是比较大的。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 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 559.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62.98万人和103.18万人,增长25.63%和22.63%。研究生发展较快。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增加 3.74万人,增长22.65%。在学研究生5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27.41%。从数量上衡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界呼吁:应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该回答在2007-03-26 17:14:12由回答者修改过

评论1举报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