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miranda_lin
级别:一年级
来自:天津市

悬赏分:0
回答数:2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关于长征热点题目(历史方向)
求 关于长征热点问题的成题(材料综合题目)。


问题补充:
大家能否提供些成题??? 题目有图片的话,请上传图片,谢谢!
 提问时间:2007-02-26 13:05:49    评论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sdyiming
级别:一年级

2007-03-03 16:25:55
来自:山东省
1.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分别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2分)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3分)
材料二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2)材料二中的“万里长征”是指什么?(1分)为争取该长征的胜利,毛泽东在七届二 中全会上是如何告诫共产党人的?(1分)
材料三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中“新长征”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新长征”主要“新”在哪里? (2分)
参考答案:(1)原因: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分)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和红军的精华骨干得以保存;革命火种撒播各地,开创抗日新局面。(3分)
(2)“万里长征”指中国革命和建设。(1分)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或“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可以。】(1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新”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
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是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
——摘自《剑桥中国史》

请回答:
(1)读材料,填出图中序号①和③的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2分)
(2)结合材料二和已学知识,“这一史诗般的逃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6分)
(3)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初,召开了哪一重要会议(名称)?(1分)这一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简述中共成立以后至这次会议之前是怎样走向成熟的?(5分)
参考答案:(1)瑞金:会宁(2分)(2)中共领导人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分)。粉碎了反动派的企图。革命转危为安;为战胜党内分裂危机,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保存了力量;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6分)(3)②;遵义。(2分)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的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产阶级必须联合其阶级进行革命,同年召开了中共三大,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进行武装斗争和坚持革命领导权,同年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提出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并在前四次反“围剿”中坚持了正确的方针。(5分)
揪错评论1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不过没有图片阿。。。。。。。。。
其他回答  
回答:kevintx
级别:五年级

2007-02-27 11:22:50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
1、长征究竟出发于何时何地

  长征出发的时间和地点,由于某些原因,学者争论尤为激烈。黄鹏生通过对军事出发的共性分析和考察,以队伍集中后开始行动为出发标志,得出结论:中央红军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出发地是于都。刘良则从长征前夕的命令和集结行动来考察,认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标准应以中革军委在瑞金发布长征出发命令和中央领导机关和各军团转移出发的地点为标准,指出1934年10月10日中央军委发布的第五号命令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显著标志,应视为长征的开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应为1934年10月10日,出发地点应为瑞金。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的进展,这一问题的表述应统一起来。

  2、长征里程是否有“二万五千里”

  2003年底,两位英国青年———马普安和李爱德先生在重走长征路后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3700英里(约6000公里)”。李爱德还对媒体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王建强撰文指出李爱德把组成第二方面军的第二、第六军团说成第二、第六方面军,是不符合史实的,批驳其历史知识的缺乏。然后从“二万五千里”的提出过程入手,并对肖锋当时所在的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直属队行军情况和陈伯钧、童小鹏、肖锋的长征日记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再加上现有史料,认为可以给“二万五千里”这一结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证。在计算红军长征行程时,他还指出有几个重要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走的什么样的路、打运动战、打粮、筹款、扩红、做群众工作、缺少地图走错路等。因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3、如何看待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对于这个问题以前存在不少争论,甚至有些人认为作出红军长征的决定是错误的。石仲泉认为,关于这个问题需要明确几点:第一,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加以区别。进行战略转移,无疑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是错误路线指导的结果。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二是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我认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不能说作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即长征也是错误的。第二,要对实施战略转移的准备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没有任何准备。这期间所进行的转移准备问题,可从两方面看。就红军主力要进行战略大转移这样重大的问题没在政治局讨论过,绝大部分中央负责同志事前都未与闻。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未开会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商量,致使整个高层党政军领导都缺乏充分思想准备,这既违背集体领导原则,也是有悖常理的。再则,这样大的军事行动,直至9月才具体着手筹划和部署,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没有作战略上的全局筹划,有些准备工作是在7天时间内进行的,因而,不能不很仓猝;有的又是搞“大搬家”,什么都带上了,严重影响初期行军,这是违背战略转移的军事常识的。这是基本的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从7月开始,先是派出红七军团北上,转战闽浙皖赣;又令红六军团西进,到湘西一带去找红二军团;此外,还派程子华去红二十五军加强领导。这些都应视为中央红军主力转移所实施的带有战略性的准备。红七军团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红六军团西进带有探路性质。这两大战略性的决策,不看作是一种准备,是有失公允的。

4、长征落脚点是据何确定的

  对长征落脚点是如何确定的,理论界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鹏认为,对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确定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当时天津的《大公报》的一则报道,说陕北有刘志丹部队和徐海东部队,并有相当的实力。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得知陕北有一块红军的地盘,于是作出在陕北落脚的这个决定。但有的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尹韵公认为这是违反历史真相的。他根据范长江的旅途通讯邮发时间推算,依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断定1935年9月18日到达哈达铺的中央红军根本不可能看到15日出版的《大公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决定首先是源于《山西日报》,其次是因于《大公报》等其他国民党报纸。宁教奎、龚亮军指出,除了敌人报纸提供的信息外,陕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的详细情况,对党中央把陕北苏区作为红军落脚点起了重要作用。

  5、关于长征中“密电”问题

  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是争论多年的老问题。范硕引用了大量的回忆材料,查阅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有关档案的历史文献,访问了许多重要的当事人和知情人,撰文详细叙述了“密电”事件,说明1935年9月9日张国焘命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甚至“武力解决”的密电是存在的,即使现在找不到,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朱玉、王年一发表与范硕商榷的文章,认为范文研究历史没有以档案材料为依据,主要依据个人回忆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作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是反复查阅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的有关历史档案,却始终找不到载有“武力解决”中央的字样电文;二是查阅中共中央有关张国焘错误问题的历史文献和中央批驳张国焘反对一、三军北上的言论,也均未指出张国焘有过要“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三是直接负责发报、收报的电台工作人员均否认见过“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据此,作者认为“武力解决”的“密电”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多数人持与范硕相同或类似观点。这个问题作为学术问题,史学界目前仍在探讨中。

  6、长征中一些重要人物有何贡献

  长征中的重要人物对长征的贡献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余伯流认为,长征中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领导体制的架构与确立,对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殿尧指出,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朱德经历了两年长征的全过程,他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方面,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方面,以及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东朗充分肯定了彭德怀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为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功绩卓著;政治上,全力维护和协助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王新生认为任弼时不仅率领红六军团取得西征的胜利,而且把红二、红六军团建设成一支新的战略力量,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7、对其他各路红军长征应作何评价

  长征不仅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参加长征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他们都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季相林强调不能因为张国焘搞分裂主义而否认或抹杀红四方面军的功绩,红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支援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提供了重要依据。崔利民指出,红二方面军是长征中发展起来的一支劲旅,在长征中有着留在南方、完成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开始长征,以大规模运动战、游击战突破敌人重兵围堵,以逐步转进的方式完成长征等自身显著的特点。姜为民、张明金充分肯定了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为第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对其他红军在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客观、公允,使人们对长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

  8、如何认识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

  从1934年底至1935年底的一年时间里,中央红军召开的比较重要的会议,有记载的就多达20多个。石仲泉认为,这些会议,按其讨论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来划分,大体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前召开的中央系列会议。这个系列的会议有9个。它包括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等。这些会议基本上是讨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指导思想、军事路线、行军方向和作战方案等。二是中央红军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召开的中央系列会议。它包括两河口会议、卓克基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等7个会议。这些会议都是讨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军事计划、战略方针、行动方向、作战方案,以及与张国焘的分歧,努力求得共识。三是与红四方面军分道后,中央红军在单独进军陕北过程中召开的系列会议。它包括哈达铺会议、通渭榜罗镇会议、保安铁边城会议、吴起镇会议、下寺湾会议、瓦窑堡会议等6个会议。这些会议就是不断讨论中央红军对陕北的进军,以及到达陕北后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问题。这三个系列的会议,对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开辟新的革命局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评论举报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