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but_do
级别:幼儿园
来自:江西省吉安市

悬赏分:0
回答数:1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帮我归纳一下语文的诗歌意象
感觉资料书上的不全面,有时考的不知道,比如“桃李”的意思?
 提问时间:2010-09-24 12:53:54    评论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九天揽日
级别:大一


2010-09-24 21:08:19
来自:天星教育网
提供关于“桃李”意象的专业赏析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经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整理、秦代战争和鲁齐燕毛四家研究传播,最后留下三百零五篇,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所拥有的文化、政治、道德意义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使得一切文化研究似乎都离不开它,曾出现在诗经中的各种意象,也成为后人吟诗作赋常用的对象。本文要写的桃、李,也是在诗经中数次出现并从此闻名“文学界”的两种小水果。

桃和李均为蔷薇科植物的果实,可以说是同源的亲戚。吃桃有养阴生津、补气润肺的保健作用。他的“兄弟”李,也能促进消化、清肝利水,还能降压、导泻、镇咳。《本草纲目》中曰:“(李花)苦、香、无毒。令人面泽,去粉滓黑黯。”说明李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这么两种常见的水果,在水果界并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角色,但它们在文学界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一切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

虽然现在读《诗》的人已经不多,但它对我国各朝代文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经出色的艺术手法被韩愈称为“葩”,王士祯说它“如画工之肖物”,诗经中常用的“起兴”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诗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都是有名的起兴。写古体诗讲究“借境”,而诗经,正是一个历代诗人用以“借境”的巨大“素材库”。也是因此,有些植物从《诗》开始就成为美好、高尚事物的象征,如凤栖梧桐,凤毛麟角,都来源于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而有些则很无辜地一开始就被用以沉郁、悲凉的意境,从此不得翻身,比如芦苇。芦苇本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但似乎诗人只要写到芦苇,就进入到一种沉郁凄凉的气氛之中。“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白居易)“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郑谷),柳永“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舍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无一不充满诗意的苍凉。其实最早把芦苇和这种气氛联系在一起的,也是诗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全诗写了一个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悲伤故事。“所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诉说了诗人思故国而不得归的惆怅。《尔雅·释草》曰:蒹,华。葭,薕。蒹,芦。可见蒹葭即芦苇。

桃和李与许多其他动植物一样,受到《诗》及历代文学作品的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意境和寓意。他们很幸运地属于前者,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美好、积极的意味。

《诗》中的诗篇早已入选中小学课本,而最为我们熟悉的一首,便是《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语言朴实、容易理解。很容易被人接受和背诵,“桃之夭夭”也随着诗的流传而出了名。这首诗名为“桃夭”,其实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桃树从此有了美好的寓意。与桃树相比,李似乎很难让人想到与爱情有什么联系,其实在诗经里,也有一首描述定情的诗,其中就出现了“李”的意向: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王风·丘中有麻》)。

一位女子唱道:“山坡上面种着李子树呀,刘家的小伙就在那儿,刘家的小伙就在那儿,他送来玉佩想和我成家。”历来学者对这首诗的解释不尽相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纳贤士的诗。闭目想想那个情景,觉得中国古人还真是挺浪漫的。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现在广泛使用的成语“逃之夭夭”。其实“逃之夭夭”就是“桃之夭夭”,是因“桃”、“逃”同音,由“桃之夭夭”演化出来的。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幽默诙谐,生动可爱。上周北方昆曲剧团来我校演出,昆曲《孽海记·下山》中,逃下山的和尚与尼姑有段这样的对话“(净)仙桃也是逃,碧桃也是逃。(旦)尼姑和尚,逃之夭夭。(净)既晓得逃之夭夭,当认得其叶蓁蓁。你做个之子于归,我做个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听到这里,全场爆笑。

《尔雅·释木》曰:“桃、李丑,核。”又曰“桃曰胆之,枣李曰疐之”。可见古人的桃和李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桃和李是同样东西,都是那种外面有皮,里面有核的水果。桃本来只是种普通的水果,吃起来还毛茸茸的挺麻烦,被诗经这么一写,地位“蹭蹭”就上去了,频繁出现在历代诗、词、曲里,成为诗词界一大“花旦”。而“李”由于经常和“桃”同时出现,也成为古诗词中与桃相伴的一号配角。

桃李同时出现的诗句非常多,唐诗宋词中用到桃李意象的诗词有百余篇,一代诗仙李白,非常喜欢在诗中桃李连用,在《全唐诗》中翻阅李白的诗,提到桃、李的诗句达数十处之多,如 “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芙蓉娇绿波,桃李夸白日”等等。也许是受诗仙的影响,也许是桃李本身知名度高且好用,其他诗人也是乐此不疲地写到它们。诗豪刘禹锡有“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另如:杜牧“欲寄桃笺,折花掩卷思沉。”贺知章“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崔颢:“妆罢含情坐,春风桃李香。”于武陵:“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赵嘏:“远期难可托,桃李自依依”张谓:“不栽桃李树,何日得成阴。”……不胜枚举。宋词中亦有许多,如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黄公度在《好事近》中,用故园桃李的景色衬出了人生的无奈,表达了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

湖上送残春,已负别时归约。好在故园桃李,为谁开谁落。还家应是荔支天,浮蚁要人酌。莫把舞裙歌扇,便等闲抛欲。

“桃李花”和“桃花”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大不相同。如果说欧美的爱情之花是玫瑰的话,那么我认为桃花便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爱情之花”。有观点认为,对桃的喜爱就是来自桃花,诸花之中,桃花虽然花期短,但有最完美的女性气质,艳丽、妩媚、飘零,无不扣人心弦,因此古人用“桃花运”来形容男性获得异性缘的好运气。“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桃羞杏让”用以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桃夭柳媚”用来形容女子年青貌美。在清初作家孔尚任的著名剧本《桃花扇》中,“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古时有“桃花妆”,为我国宫廷女子盛妆之一,用胭脂淡抹两腮,白里透红犹如桃花饱满的花瓣。《妆台论》中有“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之说。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写到桃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三处,一是判词“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于他人作笑谈。”喻说李纨短暂的婚姻生活就象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结完果实,美景也濒临逝去。之后便是林黛玉《葬花吟》(“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和《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而无论《葬花吟》还是《桃花行》,基本上都可以说是黛玉爱情悲剧的象征,再次巩固了桃花在文学中与女人和爱情的紧密联系。

晋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将“桃花”的地位推到了另一个顶峰,人们一想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就会想起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写到这里,不禁要提一句,我的家乡湖南常德,便是《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所在的“武陵”地区。

到了唐宋时期,诗词中对桃花的运用更是不可收拾,当然,这与唐宋诗词的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李白《古风》)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惠崇春江晓景》)

“脸边红入桃花嫩,眉上青归柳叶新。”(徐俯《鹧鸪天》)。

崔护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成为他一生最有名的诗之一。而“人面桃花”也被后人用来形容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

这种对桃花的青睐其实也延续到了现代,武侠小说家金庸笔下就有著名的“桃花岛”,那是一个神秘而充满禁忌的地方:“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阳春三月时,桃花盛开,更为艳丽。”武功高强的“东邪”黄药师和他的女儿黄蓉就居住于此。桃花岛上的桃树还会排成桃花阵,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进出的。

用了很大篇幅来说桃花,桃与桃花相比其实毫不逊色。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砸的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其中还有食用蟠桃能够长生不老的描写。自古以来,桃始终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桃子是仙家的果实,故桃又有仙桃、寿果的美称。

桃木还可避邪,古人认为桃木辟邪由来已久:所谓“玉衡星散为桃”,古人认为桃是天上星辰的化身。《山海经·海外西经》有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此处的 “邓林”即“桃林”,夸父是追赶太阳的神,桃林由他的手杖幻化而成,自然也带有神气。关于鬼畏桃的观念大概在周秦之际就已经形成,王充《论衡》引《山海经》佚文曰:“《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鬼门关前就有大桃木,桃木与神荼、郁垒一起维护鬼门关的威严。因此桃木从上古时期就被认为有驱鬼的作用,古时道士所用的器具多是桃木所制。

另有一种说法,古人认为桃木乃是五木之精,所以可以用作巫术灵物。西汉无名氏著《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桃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桃木吸收了五行之精气,所以被神化为能够制服百鬼的仙木,由此围绕桃木的有关巫术辟邪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如《左传》曰:“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庄子》曰:“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战国时插桃枝于门户就成为辟邪除恶的方法之一。《本草经》曰:“枭桃在树不落,杀百鬼。”挂在树上不落的桃实可以杀除百鬼。《盐铁论》曰:“桃李之实多者,来岁之穰。”果实丰盛的桃木可以用来禳除来年的灾祸。《淮南万毕术》曰:“孤桃枝之券,令鸡夜鸣,取孤桃南北行,枝长三尺,折以为券,涂以三岁雄鸡血,夜居栖下则鸣。”用桃枝配以三岁雄鸡的血液施法,可以使鸡夜鸣。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日本民间传说中的“桃太郎”,这个“桃生”太郎能降妖除魔,逢凶化吉,有民俗学者认为,桃太郎的故事可能受到了中国的“桃弧疾矢”观念的影响。

关于桃与鬼怪巫术的说法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

清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声韵启蒙》中有“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阪马长嘶。” 最后一句说的是周武王伐纣之后,归马于华山之南,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太平。 此时的“桃又与“太平天下”联系在一起。

《诗》中除了《桃夭》,在《大雅·抑》还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因此桃和李也常被联系在一起,成为朋友往来的象征。其实,在诗经中的另外一首不如抑出名的诗里,也写到了桃和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从此还可以看出,在周代,男人送给女人玉石,通常是当作定情信物,之前提到的“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里面的“贻我佩玖”也是这个意思。另有《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礼尚往来”的渊源就在于此。

将桃和李相联系的故事和成语有很多,如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李将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从此,桃李遍天下,就用来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了。现在每逢教师节,还常常会有人给自己曾经的老师发短信、寄送明信片,写上一句“桃李满天下”的祝福。

明代刘若愚在杂史《酌中志·自序》中写到:“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从此,桃李又有了朋友的意思,而桃僵李代,也从比喻兄弟友爱相助,转用为表达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小小的两种水果,居然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它们既能象征平安又能象征教书育人,桃木能驱鬼避邪,桃花还能象征美女和爱情,如果要继续写下去,恐怕写出一本书来也不够。中国历代诗词歌赋及其他文学作品可谓浩如烟海,是“漫谈”不尽的。

南唐后主李煜一共只留下可以确定的词作三十八首,其中就有一首用到了桃李的意象,在此,我就引这首《蝶恋花》,来结束这篇《漫话桃李》吧: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揪错评论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超过采纳答案的期限,代选择
总回答数1,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