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地理思维看待“精准扶贫”】教材帮八上地理-湘教版-主题式学习
年级八年级 版本湘教版 科目地理 大小1015.98K 下载19次 时间2024-05-08
下载

主题式学习

如何以地理思维看待“精准扶贫”

情境素材

        2020年以前,我国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较为困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进行“精准扶贫”。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探究材料

        下图示意我国曾经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

        为何这些地区长期存在极端贫困,这往往和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报道可知,在10多个致贫原因中,属于自然原因的是缺土地和缺水。

1.缺土地致贫

        从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巫山至湘桂西部山地画一条线,可把全国土地划为东西两部分。该线以东主要是海拔不到500米的平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的1/3,但分布着约2/3的人口和耕地,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以西主要是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其面积约占全国的2/3,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土地资源质量较差,可利用率较低是该地区致贫的主要自然原因。

2.缺水致贫

        在之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中,60%以上是由于缺水而贫困的。如,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较少:①一些高海拔或常年干旱的地区年降水量少;②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严重,地表储水能力差,出现“有水难存”“无水可蓄”的局面。再如,由于工、农业污染加重,地下水污染加重,饮用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出现水污染致贫。我国曾经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以及滇桂黔石漠化区都曾面临过严重的缺水问题,这里的人们不得不为了水源而奔波。

        为了脱贫致富,大部分特困地区采取易地搬迁的方式将大山里的居民迁出至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解决了当地居民缺少土地和取水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兴修水库等多种脱贫方式并举,让曾经的特困地区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问题

1.结合以上图文材料分析,我国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哪种地形类型?多位于地势的第几级阶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思考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结合以上内容,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场“我为精准扶贫出谋划策”的班级讨论,任选区域,分析之前该地区致贫的自然原因有哪些,并针对具体的原因讨论出合理的脱贫建议。

思路引导

举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