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题 推荐  收藏
提问:夜月如水
级别:幼儿园
来自:陕西省咸阳市

悬赏分:0
回答数:4
浏览数:
已解决的问题 TNT爆炸原理,TNT一般情况下不会爆炸,需要一定的导火索,好像是HgCN吧,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理呀
老师说,TNT一般情况下不会爆炸,需要一定的导火索,好像是HgCN吧,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理呀?
 提问时间:2007-04-08 06:04:58    评论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我为卿狂
级别:专业试用


2007-04-08 08:05:22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TNT的熔点低,且熔点远低于分解温度,可以放心的将其熔化而不担心发生危险。熔化的TNT是良好的溶剂和载体,许多不易熔化的粉状炸药都可以与其混熔后浇铸成型。片状的TNT及用片状物压成的药块易被起爆,浇铸成块的起爆较困难,须用扩爆药柱。一般情况下起爆TNT至少需要0.24克雷汞或0.16克叠氮化铅或者0.163克DDNP。

点燃TNT时只发生熔化和缓慢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不会爆炸。因而常用燃烧法销毁

用引爆剂使其达到分解温度.



该回答在2007-04-08 08:07:49由回答者修改过

揪错评论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谢谢
其他回答  
回答:wzf7585898
级别:幼儿园

2007-04-08 06:07:32
来自:陕西省咸阳市
拜托!老大,你不会想做人肉炸弹吧
评论举报
回答:寂寞沙洲冷
级别:九年级

2007-04-08 13:48:52
来自:河南省新乡市
摘自百度网
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评论举报
回答:马哥儿
级别:专业试用


2007-04-27 22:25:12
来自:河南省南阳市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氢气和氯气混合后也不会马爆炸的,但你用光一照它就爆炸了。而TNT的引爆会更难些,不是HgCN。是雷酸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汞。化学式为Hg(OCN)2。其是雷汞本身就是一种炸药,只是它的引爆要容易得多,把它引爆后,再由它引爆TNT
评论举报
总回答数4,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