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灯剑赤子心
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听筒与底座接触的一瞬,我的思绪也穿越了千年。我呆呆地坐在书桌旁,凝视着桌上的《稼轩长短句》,摊开的那页正是《破阵子》。一小时前,是它指引着我,拨通了那跨越时间的电话。
在这本词集里,我体会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闲适、“溪头卧剥莲蓬”的顽皮,感慨于“年少万兜鍪”的意气、“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而那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令我放慢了默读的速度,挑灯看剑为何只能在喝醉之时?吹角连营又为何只能出现在梦中?看着那个写着“时光电话”的老式电话机,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听筒,将时间的指针拨向数百年前……
“唉!唉!”电话那边不断传来叹息声。我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半点儿声响。半晌,我小声说道:“稼轩先生,您好。”叹息声戛然而止。“何人唤我?”他声如洪钟。“学生不才,拜读先生作品后有几处困惑,特来请教;又闻先生叹息不止,敢问先生因何事烦恼?”我刚说完,那边又是一声叹息。“金人犯我河山,我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故叹息不断。乘醉挑灯,再观吾之宝剑,眼前尽是吹角连营之景,忧愁愤懑无人诉说……”听闻先生之语,我不禁悲伤起来,我问他:“先生何不归隐山林,再不沾染这喧嚣尘世半分?”电话那头的稼轩先生说道:“不可,为国家抗金尽力,为天下百姓求安是吾心之所向,吾这颗赤子心,无论遭遇何种境况都不会有分毫改变。坚守本心固然艰难,但如若坚守到底,自有一番他人不可见之风景。罢了,不如填词一首,以表今夜之思。”说罢,我便听到那首熟悉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结束了这场直击心灵的古今对话。
几天之后,媒体报道了五位戍边英雄的事迹,我静静地看着,说不出话来。喀喇昆仑的雪缓缓飘落,他们将清澈的爱献给了祖国。回想起几天前和稼轩先生的对话,我忽然明白,无论是在和平鸽飞翔的和平年代,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总有仁人志士怀揣着赤子之心,竭尽全力捍卫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怀,也是民族精神之所在。
这通跨越时间的电话,接听的人是辛弃疾,也是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所有的中华儿女。
【名师点评】
思路清晰,主题突出。作者将辛弃疾作为自己跨时空连线的对象,从读辛弃疾词集入手,通过对《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疑问引出对话。在对话中,作者既展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苦闷,也将自己的疑惑层层解开,文章的思想内涵也逐渐深入,充分体现了读史明智的主题。
联系现实,升华主旨。文章由历史写到现实,从古时辛弃疾的赤子之心写到如今喀喇昆仑山上为国牺牲的戍边战士的赤子之心,体现了爱国情怀的传承,使主旨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