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考点6命题点2探究文本的主旨思想
年级暂无 版本通用版 科目语文 大小18.43K 下载25次
下载

一、[直接探究情感态度/2018江苏卷,T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 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 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 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6分)

解题思路 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情感态度”,围绕情感态度组织答案。可从人物、环境、主旨等多方面去考虑。如作者以富含情感的笔调去写孩子的故事,描摹细致而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童真童趣的欣赏;描写和谐的家庭关系、慈爱的母亲等,表现了对母爱的赞扬,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肯定;写孩子喜爱小动物、对生命的喜爱,是对善良人性的礼赞。作答时,应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二、[结合形象分析主旨/2022广东摸底测试,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渔娘

侯发山

        老爹死后,渔娘就守着老爹的两孔窑洞,留了下来。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

        河长,也就是镇里的苟书记,不忍心她一个大姑娘家跟风浪作伴,说在县城给她找个工作,她拒绝了。苟书记让她放心,说她走后,镇里会安排其他人接替她。她还是没有答应。她说,我跟老爹一样,喜欢这里,不要报酬。听了她的话,苟书记心里既欣慰又难过,知道她承袭了老爹的脾气,也就不再坚持。

        苟书记虽是河长,因为镇里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他亲自过问,分身乏术,老爹自告奋勇把“家”安在黄河边,说他就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是替苟书记分担责任。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还是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后,这种情形才大有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作为河长的苟书记自是感激不尽。

        如今,渔娘四十岁出头了,别看在黄河边长大,每日风里来雨里去,沙里滚水里爬,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眼角连个皱纹都没有,一点儿也不显老。皮肤粉嘟嘟的,粉里透白,又细腻,跟刚出生的婴儿似的。按当地人话说,美得跟画儿上的人似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不愿出嫁。老爹活着的时候,以为她舍不得离开老爹。谁知道,老爹走后,尽管媒人说得跟天女散花似的,甚至其中不乏白马王子,渔娘一个都没答应。

        认识渔娘的人都说,这闺女没别的毛病,就是嘴像刀子,不饶人。

        这一天,镇政府派刘秘书过来,让渔娘弄一条黄河大鲤鱼,要招待客人。

        黄河鲤鱼在当地久负盛名,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自明代以来,黄河鲤鱼被列为贡品。不用说,一般来到此地的客人都以能品尝到黄河鲤鱼为荣。

        渔娘想都没想,撇撇嘴,冷冷地说:“就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事。”

        现在是四月份,正是鱼儿产卵的时候,属于禁渔期,不能捕捞,即使垂钓也是不允许的——有的不单纯是休闲娱乐,完全是“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等生产性垂钓。因此,根据老爹生前的建议,当地政府规定,在禁渔期,钓鱼也是禁止的。即便平时,看到那些钓到小鱼的,渔娘也劝人家给放了。她说:“放了小的是为了今后钓到大的,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长此下去,河里就没鱼了,后代子孙还怎么吃鱼?”其实,这话也是老爹说给她的。

        刘秘书愣了一下,说:“这可是苟书记要的。”

        “就是狼书记来了也不行!”渔娘脸一扭,不理睬刘秘书。

        刘秘书说:“渔、渔姐……”说实话,他的年龄比她大,真不想叫那个“娘”字。

        “不是姐,是娘!”

        刘秘书不自然一笑,咽了下口水,说:“娘,不,渔、渔娘,今天是招待投资商的……”

        渔娘打断刘秘书的话,没好气地说:“如果这样的投资商来这里违法乱纪,哪儿远滚哪儿!”

        “……”刘秘书嘴唇动了动,还想辩解。

        “再吱声就把你扔进河里,看看你母亲答应不答应?!”渔娘舞奓着两手。

        刘秘书吓得后退两步,不敢吭声了,忙拿出手机给苟书记汇报。

        很快,渔娘接到了苟书记的电话。

        没听到苟书记说什么,只听渔娘对着手机叫道:“别扯那些没用的,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报答老爹!”说罢,挂断电话,关机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糊涂了,有必要交代一下:渔娘不是老爹的亲女儿,她当年因感情问题跳黄河时被老爹搭救;苟书记呢,是老爹的亲儿子。

        后来的结局如何,大家可能猜测不到。

        当天在镇政府的小食堂,外地来的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他不遗憾,因为他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这个甲鱼是渔娘送过来的。他一边吃,一边想起渔娘的话,又好气又好笑。渔娘临走时丢下一句:“王八不是吃肉的,是喝汤的。”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7期)

文章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表达了什么主旨?请联系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对环境保护者的赞美。渔娘继承老爹的遗志,不愿出嫁,不要报酬,情愿终生守护母亲河,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②对做事讲原则者的赞美。渔娘坚持禁渔期不能捕黄河鲤鱼的原则,即使是投资商也不例外,但是,为了家乡的发展大局,她送了黄河甲鱼。作者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赞美了像她一样做事讲原则、顾大局的人。

解题思路 “渔娘”是这篇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从“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上后,这种情形才大为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可知,老爹是一位环境保护者,渔娘继承了老爹的遗志,也要做一位环境保护者,“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作者通过对渔娘这一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环境保护者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渔娘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如她坚持禁渔期不能捕黄河鲤鱼的原则,即使是投资商也不例外,但在讲原则的前提下,她也顾全大局,为了家乡的发展,她送了黄河甲鱼,从而让招商引资的计划顺利进行,所以,渔娘这一形象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也是小说主旨的体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