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考点3命题点1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年级暂无 版本通用版 科目语文 大小24.25K 下载27次
下载

一、[赏析环境描写/2021上海卷,T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交情

        ①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像碧蓝丝带,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码头集中,粮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

        ②冯家当铺老板冯英,德州当地人。冯家当铺对面就是马家酒楼。马家酒楼老板马戎,祖籍河北景州。酒楼主营鲁菜,最拿手的有熘黄菜、红烧肘子、九转大肠、十大蒸碗,日常迎宾之外,还承接附近商铺及村里大户人家的红白宴席,生意非常红火。

        ③这天中午,冯英和手下掌柜在马家酒楼喝个小酒,算是对一个月辛苦的犒劳,也顺便唠一唠生意上的事儿。正喝得高兴,伙计端一个菜上来。菜来了,九转大肠——伙计这一吆喝,旁边有个黑壮汉就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伙计赶紧上前弯腰说,这位大爷,您比人家来得晚……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伙计哪好意思,面露难色,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伙计这才赶紧将菜送了过去。

        ④这一切,马戎都看在眼里。马戎向来佩服冯英厚道豁达,遂有意亲近,有时见冯英在酒楼独酌,马戎便加个菜,或温壶酒,凑凑热闹。虽是生意人,难得他俩性情良善,都不太看重钱财。两人兄弟相称,非常投缘,冯英开玩笑说,因冯家曾使船,就加了两点水,马冯本是一家亲呢。

        ⑤夏天某夜,莫名一场大火,把马家酒楼烧个精光,更有三位住客遭难。天没亮,德州城里来了几个巡捕。马戎对为首的刘天说,住宿登记的本子也烧了,不知道这几人来路,我尽力找,能私了就私了,如果不成,我都接着。刘天拍了拍巴掌说,好好好,既然这样,兄弟也不难为马老板,只是——您家公子——要随兄弟回去,做个质押。马戎一听,急了,说,我儿体弱,而且,谁不知我马戎就住在运河边上,又有房产,还能跑了不成?刘天摇了摇头道,这可不好说。不由分说,就将马戎儿子带走了。

        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冯英正在家,听伙计说马老板来访,赶紧迎了出去。未及寒暄,冯英就问,马兄,事情怎么样?马戎走到冯英跟前,一揖到地,说,冯兄,拉兄弟一把。冯英吃了一惊,赶紧扶他坐下,道,咱们本家弟兄,有话直说。原来,经过马戎努力,三家里找到了两家,花了大价钱私了,还有一家一直未能找着,可儿子一直在大牢里,有一顿没一顿,再这么下去,非毁在里边不可,马戎找到刘天,想把儿子保出来,刘天要一千大洋,马戎卖了房子,只凑得五百大洋……马戎说到这里,把手里提的精致木盒放到八仙桌上,打开盒盖,取出一件瓷罐,罐体正面朝前,呈给冯英说,冯兄,这是我家祖传一件瓷器,您先瞧瞧,若能入眼,就当给您。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马戎有点儿紧张,站起来问,冯兄,能质五百大洋?冯英笑了笑说,不止不止。马戎松了口气,缓缓坐回了椅子上。

        ⑦拿了大洋,谢过冯英,马戎拱手告辞。刚迈出门槛,马戎又折了回来,双眼直直地看着冯英。冯英拍拍他的肩膀,马兄,有话请讲。马戎偌大的一个汉子,竟忸怩起来说,冯、冯兄,这个物件儿,确是祖传而来的……兄弟不想——在兄弟手上……冯英打断他说,明白了,兄弟放心,我一家老小不到讨饭地步,早晚等您来赎,绝不出手。马戎强忍住泪,别过头去,顿了一下,冲冯英拱了拱手,大踏步走出冯家。

        ⑧马戎儿子当晚就放了回来,由夫妻俩搀扶着来向冯英道谢。那一副瘦脱了形的可怜样子,冯英看了,也心酸不已。

        ⑨马戎在酒楼原址搭了个大草棚,卖上了烧饼,炸油条、蒸包子、代卖扒鸡这些老本行也都重拾起来。马老板并未垮掉,他仍一身清爽,声音洪亮。眼看生意日益红火,冯英也替他高兴,说,到时候再把酒楼盖起来,不盖三层了,咱盖五层。

        ⑩世事难料。这年十月,日寇攻打德州,兵荒马乱。马戎和冯英先后关了生意。马戎回景州老家避乱,到冯家道别,冯英拿出了装有瓷器的盒子说,马兄,这件东西,您带着。马戎摇摇头,涨红了脸说,不行,交情归交情,咱们兄弟,不能坏了您这一行的规矩。临分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

        ⑪马戎走后就没了音信,只有运河的水日复一日流着。

        ⑫二十年过去了。一天,冯英正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家人递上一张发黄的纸片,说门外有一老人来访。冯英打开一看,竟是二十年前冯家当铺的一张当票。冯英脑子忽地一下就热了,一路小跑出去,嘴上不迭地喊马戎兄马戎兄。门外老人正是马戎,见到冯英,也是热泪盈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⑬互诉离情后,冯英递上当年那件瓷器,马戎拿出一本早准备好的存折。冯英看了看存折上的数字后说,不行,太多了,只收约定的半年利息,半年之外,都是交情。

        ⑭不料,马戎抱着那个瓷罐跪了下去。冯英想拉,没拉住,“咚”的一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磕下头去。冯英见他肩头颤抖,赶紧将他扶起。

        ⑮马戎说,冯英兄弟,马某对不住您,当年拿一件赝品骗了您,马某向您谢罪!

        ⑯冯英抱住马戎的肩膀,说,马兄言重了,您说的,我一开始就知道,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我一直都相信您,不管您来不来。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小说第①段运用动态的视角进行环境描写,很有镜头感,请加以赏析。(3分)

答案    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分析2分,效果1分)

解题思路 题干中说第①段的环境描写运用动态视角,很有镜头感,那么在赏析时就要重点抓住“动态”这一关键词,从环境描写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分析。第①段中的动词有“蜿蜒”“伸到”“绕”“流向”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河流的走向,由运河引出徐家渡,再由徐家渡引出官道,进而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官道旁的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由此可以看出本段在进行环境描写时,运用动态视角,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自然环境过渡到人文环境。这种动态持续推进的手法,增强了画面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概括分析环境的特点和作用/2014重庆卷,T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答案    第一问: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第二问: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5分)

解题思路 从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来看,“化石”“老木门”等突出了古城之“古”,写出了古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陈皮匠爱买书、藏书,他家藏书室里的书都是史书古籍,这与古城的环境特点形成了一种和谐。

 

三、[分析场景描写/2022福建福州质量抽测,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唯一的红军

张炜

        也许是我们这个地方过于人烟稀少了,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个红军。

        我们大家都认识他,闭着眼睛就能想起他的容貌来:他中等个子,表情严肃,穿了一件黑色的衣裤,他的鼻子在战斗中挨过一枪,后来修复了,结果成了一个横宽的鼻子。他的鼻子差不多有十公分宽。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他难看。他说话的时候鼻音很重,这就显得越发威严。他的头发没有脱落,但几乎全白了。他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极其严谨。虽然年岁很大,但走起路来腰一点不弯。那是真正的军人的步伐。

        有一天,我们的学校像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因为到处都贴上了红色的标语,上面写着“向老红军致敬!”……

        老红军来了。他给我们讲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讲了怎样吃草根和皮带。老红军身上伤痕累累,但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他受伤的鼻子。他威严的眼睛望着我们,话语迟钝,他认为我们的建设还很不够,比如通向海滩的只是一条羊肠小道,将来如果发生了事情,那就不好办。即便不发生事情,也不利于生产。一辆车子也开不到海边去,这怎么能行?他说到这里,把拳头在桌子上重重地捣了一下。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当地唯一的红军。

        四周的人真的被动员起来,我们学校也出动了。老师带着同学,挑着筐子,推着手推车,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拉来黏土和石块,肩膀压肿了,汗水浸湿了衣衫,可我们没有一个想要停止。

        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条宽阔的马路修成了,它向着大海延伸。

        当我们在荒滩上长途跋涉,皮肤上的汗水混同着草籽沾在身上,被蚊虫小咬和百刺毛虫叮得处处红肿的时候,当汗水渗到眼睛里,泪水不断涌流的时候,我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天上的飞机、身边的弹雨。一个老人——就是那个老红军,好像开始就是这么衰老,就是这么威严;他扛着一面旗帜,踉跄奔突。他军帽上的五角星耀眼地亮,穿着破衣烂衫,满是损伤的皮肤从破旧的军装里裸露出来,有的地方淌着血……

        自从公路修起以后,荒原上就变得忙碌了。似乎人们再也不能容忍有了一条大动脉的荒原还在沉寂。于是一群群人涌到海上拉鱼,到荒原伐木,采药材,割草。荒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好像它是取之不尽的。那么多的木材,那么多的干草,以及那么多的水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马路上运出。

        我们又一次动员起来了,组成一个又一个垦荒队,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拉着帐篷,浩浩荡荡开往海滩,要把整个荒原都开发出来,建粮食基地,种小麦、玉米,办农场。

        一声令下,开始放火烧荒。登上屋顶,就可以望见北方那一片红色的大火。火焰燎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

        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于是当太阳出来时,大地像一个野兽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帐篷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样。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

        我们脑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战斗画面,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块,他就愤怒地吐出……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

        就在我们学校开上荒原的第二天,传来一个奇怪的消息,老红军怒拍膝盖,跟上面的一个大人物大吵起来。

        我们大家都惊奇地问:老红军为什么发火?嫌我们干得不快吗?

        那是一个大雪天,我们从帐篷出来,一转脸,看到从马路斜坡上下来一个手拄拐杖的人。我们往前走了几步,看出他正是老红军!

        他穿了一件破旧的老羊皮袄,黑色的毛皮在领口那儿翻着。他巨大的鼻孔喷出一团团白气;那气又在羊毛梢上凝成了白霜。他没有戴帽子,又白又短的头发茬跟黑色的羊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他的拐杖是一个破旧的锹柄改成的。他穿着一个半长筒的皮靴。皮靴已经破旧,从破的洞洞里露出了一撮撮麦草,他正艰难地往帐篷边上走。他掀开一个帐篷的帘子,看了看里面酣睡的人,又往另一个帐篷走去……

        我们悄悄地跟在他的后面,不吱一声。后来我们见他蹲在那儿,双手抖动,伸出手里的锹柄,轻轻地把那层雪幔拨开,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他伸手抚摸着,一直抚摸了五六分钟。后来他又用锹柄轻轻地覆上白雪。这样待了一会儿,他又站起往前走。起风了,一股白雪撩开他的衣襟,冲进他的胸口那儿,他像没有看见,昂起头,四下遥望。更远的地方,透过雪雾可以望见另一片帐篷的影子。他长长叹了一声,往那儿走去。

        巨大的脚印留在雪地上。我们伸出脚试了试,发现只有他的脚印三分之二大。

        这之后,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垦荒队差不多大获全胜了。视野之内,所有的茅草和树林全部被我们干掉了。新翻的土地上,无数的草根和树根都被铁耙子拉出,汇到一起,晒得焦干之后又被烧成灰烬。

        也就在我们欢庆胜利时,一个噩耗传来——老红军死了。

        再也见不到老红军了。他让我们开出了一条通向大海之路,我们就沿着这条路走向了阔大的原野,进而又改变了这片原野。可这到底是不是老红军的意愿呢?没人知道。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悲凉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路,去寻找心中唯一的红军遗落在荒原上的声音。

        举目四望,苍苍茫茫。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那一个个沙丘像巨大的坟墓一样,罗列在视野内。这里埋葬着老红军的愿望吗?埋葬着老红军的真正意图吗?

        我大声地询问。

        得不到回答……

 (有删改)

作者把垦荒时“狼藉惨烈的海滩”与“老红军在烈火中战斗”两个场景并举,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海滩狼藉的“实”与红军战斗的“虚”,二者对举,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深度和广度;②形成巨大的反差,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③寓作者的评价于场景对举中,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每点2分)

解题思路 小说把垦荒时“狼藉惨烈的海滩”与“老红军在烈火中战斗”两个场景并举,其中对海滩“狼藉惨烈”的场景描绘是实写,关于老红军“在烈火中战斗”的画面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二者对举,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深度和广度,突出了老红军精神品质的影响力;且破坏海滩原有生态的狼藉场景与老红军在烈火中冲锋陷阵的场景形成巨大的反差,能够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心理冲击力;另外,这两个场景描绘中使用的“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愤怒地吐出”“哀痛的长嘶”等寄寓了作者的褒贬评价,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