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考点1命题点1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
年级暂无 版本通用版 科目语文 大小28.00K 下载80次
下载

一、[分析叙述视角变化的作用/2019上海春季卷,T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把河流蹬在身后

        ①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他总喜欢跟我炫耀自己的光辉岁月,总说是他轰隆隆地把母亲和我拉进了新世纪。

        ②父亲一辈子只会开车,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打发晚年生活。我把他从乡下接到城里,在运河边买了一套公寓。60岁那年,医生检查出父亲的脊椎变形、增生,于是就教他倒着走路来锻炼脊椎。他很快喜欢上这项运动,一日两次,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往往复复,服药般定时定量。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倒车般一步步朝后退去。

        ③这个爱好终结于一次有预谋的“碰瓷”。几个流荡于马路上、专门挑老人下手的江湖骗子,让父亲遭遇了一次少有的挫败。这是一场不太高明的骗局,往往一眼就能识破,父亲为什么轻易就能上当呢?父亲真的老了,已经搞不定这个时代了,我的心里一阵疼痛。

        ④父亲再不乐意在路面上倒行了。他只是在运河边散散步,木乎乎的,找僻静的一截河岸,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我劝他再学点什么,他却兴致不高。

        ⑤有一天上午,我接到父亲电话,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我当即警告他,千万别做这事,这条河看起来平缓,实际上太危险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会游泳。可父亲却很兴奋,向我说起老家乡下的那条河,他说他从小就是泡着那条河水长大的。电话里,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船鸣,我猜父亲正站在运河边,羡慕地看着那艘船,仿佛运河是他即将启航的另一条公路。

        ⑥父亲为运河游做足了准备。他到小区的游泳馆,请了一个游泳教练,只学一个动作——仰泳。父亲觉得仰泳这个姿势太优雅了,人像睡觉般仰卧在水里,头枕在水面上,双臂在身侧轮流划水,双腿一往后蹬,人就往前飙出几米。

        ⑦除了每天到游泳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自行练习。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裤,仰卧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双手在身体两侧划着地面,双脚则配合地往后蹬。他先是在原地滑动,反复练习后,他开始尝试着在地板上游。父亲的方向感很强,他的脑袋就像一个舵,能准确地判断出,前方十点钟的位置是房门,左边九点的位置是一张茶几,右边四点的位置是一只拖鞋……父亲摆着舵,轻易地绕开了这些障碍物。没多久,父亲已经可以仰躺在水面上,周游游泳池了。即使池子里人再多,父亲都不会撞到他们,就像一条无声无息的鱼,优雅地从人们身边掠过。

        ⑧终于,在一个午后,他开始行动了,精神抖擞地往运河边走去……他平躺在河面上,顺着流水的方向,不紧不慢地,两手划水,两脚蹬水,脑袋顶水,那丛大背头被浸湿了,坍塌下来,藤蔓般稀稀拉拉地攀在他头上。父亲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游泳根本不费力气,比在木地板上、游泳池里省力多了。他开始放松身体,快乐地、轻盈地向前浮游,并不时扭头看两岸风景。

        ⑨父亲优雅的泳姿逐渐吸引了两岸的观众,其中有几个人还迈起了碎步,一路跟着父亲。跟了一会儿,他们看到一条货船驶过来了。岸上的人开始揪起了心,好像父亲很快就会被卷到船底下,有的人还朝他呼叫起来。

        ⑩父亲却丝毫不理会那喊声,他慢条斯理地继续直线朝前游,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在人们还没叫喊之前,他就先看到了船,并且完全掌握了它跟自己的距离,游着游着,他索性停下来,身体静止在水面上,很享受地朝天空打个呵欠。远远看去,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

        ⑪货船越驶越近,岸上的人仍在喊叫,甚至朝父亲打起手势——他们以为父亲是个聋子。喊声未落,只见父亲双腿一蜷,身体一个侧翻,沉入水里,几秒之后,又浮出了水面。他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迅速地朝岸边游去,给货船让出了路来……

        ⑫货船朝前方开远了,风平浪静。父亲又回到了河中央,他安详地仰躺着,闭着眼睛。父亲不需要感知方向,他驶向了远方,他的脚一用力,运河被他蹬在了身后,再一用力,整个城市都被他蹬在了身后。

(节选自《父亲的后视镜》,有删改)

第①—⑤段中出现的“我”,从第⑥段开始不再直接出现,这样处理有何作用?(3分)

答案    这样的处理可以突破“我”视角的限制,便于渲染父亲游泳的细节和内心活动。另外,如果“我”在场就会阻止父亲游运河的“危险”行为,现在这样处理可以避免漏洞,使情节更合理。(3分)

解题思路    第①—⑤段中出现的“我”,从第⑥段开始不再直接出现,从叙述视角上看,这样处理可以突破“我”作为第一人称有限叙述视角的限制,变更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后,可以合理地展开对父亲游泳的细节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从情节发展上看,文章第⑤段提到“我当即警告他,千万别做这事,这条河看起来平缓,实际上太危险了”,如果“我”在场就会阻止父亲游运河的“危险”行为,所以从第⑥段开始“我”不再直接出现,这样就避免了漏洞,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二、[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2018全国Ⅰ卷,T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每点2分)

解题思路 审题时要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赵一曼女士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种维度的叙述内容,从内容、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思考。如内容方面,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组织材料,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构方面,这种安排使得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主题方面,将历史上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我”的所见所感融于一体,既表现出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阅读效果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作答时应全面思考。

 

三、[分析叙述方式/2014全国Ⅰ卷,T1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 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是从与“我”的对话、“钱”的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己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的。“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关于“钱”的话题,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

 

四、[分析叙述节奏/2022四川成都诊断性检测,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946年的宽郁街  

喻永军

        卷丹花开那个傍晚,周子荣出了门。周家在白家沟是个小户,几代人努力,到周子荣时,有了钱,有了势,做了保长,便开始主宰自己和白家沟的命运。

        周子荣戴着一顶宽边的驼色礼帽,帽檐子微微有些卷起。这是他习惯用左手取下帽子,又用左手戴上的缘故,他是个左撇子。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样子。周家兄弟三人,两个哥哥依旧开着打铁铺子,周子荣像个书生,他的手指是白皙的,修长的,他弓起指头的时候,总是往外弹一弹,弹茶盅,弹酒杯,弹桌子,弹麻将,弹团丁们背上乌幽幽的枪管。风轻云淡那种。

        他弹起指头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这个叫宽郁的大街上。

        镇子里有喝花酒的地方,有烟馆,有牌局,有酒楼。周子荣不常去,但都去过。他穿着褐色长衫的身影一旦在大街上出现,便是一个消息源。四喜子先知道了,四喜子长得水灵,整日花枝招展,四喜子是万子宴的三姨太。万子宴是保安团长,一只独眼,手下有三百条枪,人称陕南北狼。四喜子喜欢跟周子荣打牌,原因是周子荣在牌场上是个雏,笨手,又肯拿一袋子大洋玩。四喜子背着人叫周子荣,只一个字,“猴”。

        今日“猴”又上街来了,是丫鬟春桃报的信,春桃去赵老幺的果行里取香瓜,看见了周子荣,得了四喜子赏的一盒胭脂。“猴”来了对四喜子来说,就是送钱。平时,周子荣的钱袋子在腰上别着,今儿,周子荣的钱袋子在胳膊上挎着,沉甸甸的。

        周子荣知道万子宴要喝花酒,准备请酒,他在客厅把这意思给副官说了。副官说今日万子宴有点忙,万子宴说身子骨有点蔫。其实不蔫。忙是真的。周子荣就在院子里拉过一匹灰骡子,说借一天,想骑上去,到北山收点账。

        收账?万子宴不想让他走。那可得小心。万子宴说小心,就得真小心。至于是哪方面的,谁也不能问,问了,有嫌隙,出事就是大事。周子荣松了手,闭口不言。

        “玄乎?”周子荣正正礼帽。

        万子宴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玄乎?掉脑袋的事!”

        周子荣说:“吓唬自己吧。”

        后来,花酒还是喝了。万子宴喝得大醉。周子荣为了不让四喜子生气,又凑合了一桌子牌局。三个姨太太和周子荣。坐在客厅码牌,能听见万子宴吵人的呼噜声。周子荣手冲,先赢了三百,后来牌疲了,又倒输了五百,周子荣说要鏖战通宵,这下苦了万家的厨子,通宵不得歇着。半夜,做了一桌子家常菜。天明,又给万子宴烧了两次醒酒汤。好在得了一块周子荣的赏钱。家宴的时候,几个小队长溜进来,沾了一通光,饱了口福。

        这一闹腾,倒叫万府的人白日睡觉,晚上似醒非醒,宽郁大街算是安宁了几日。周子荣是在出门四日后的夜半里回家的,他踏着自己的脚步声往回走,四野寂静,松林里的风声,像大河的水声,滔滔不绝。周子荣带的钱输光了,钱袋子里只剩着那把比利时造的枪牌撸子,也叫小八音枪,子弹上着膛。他全身像散了架,关好院门,吩咐烧水,洗了个澡,一觉睡了两天一夜。

        但后来不长日子,万子宴得到密报,说那几日中共中原军区突围的核心人物,一行几人,入了宽郁街,又出了宽郁街。万子宴惊出一身冷汗。万子宴讳莫如深,担心惹火烧身,封锁了消息。

        事实证明这是真的。

        七十年后,我在中共中央关于陕南的党史资料中,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后来二炮的一位副司令,在四十年之后来过白家沟,他说他当时只是个警卫员。首长转移的时候,是从周子荣家的夹墙里出来,从后门出去翻山走了。他用手指围着一棵松树量了量,说几十年了,长得都能做房梁了。

        周子荣家的院子距离宽郁街三里路。

        我们那日站在周子荣家的院子里。山林半坡一个独户四合院,上房屋内有一堵夹墙,夹墙中可以藏人,墙皮薄得只剩一层木板,松木质地,年岁久远,褐红色的松节油,浸进木板里很是显眼,极其简陋。

        这儿现在成了红色纪念馆,解说员是个红脸蛋的男人,操着很浓的陕南口音,眉毛和顺,眉间距宽,五十多岁,瘸着一条腿。他说,他爷爷说他的形象像极了自己的曾祖。他的曾祖是周子荣。

        我们注意到了门外有一个花圃,全是各色的卷丹花,本地人叫山丹丹花。红的,白的,粉的,花枝已高过了我的头顶,中间一个花萼,布满花粉,形状真像喇叭,在潮热的空气里,一只蜜蜂正在采蜜。

        我不知道1946年的那个夏天,周子荣看到的山丹丹花,是否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鲜艳,也不知道他当时留心过没有。

        这儿的木叶土很肥沃。

(有删改)

小说叙事平淡舒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有助于刻画周子荣镇定从容、“风轻云淡”的形象特征。②有助于表现事件发生那几日宽郁街表面风平浪静的状态。③表面的平静与暗地里的惊心动魄形成了鲜明反差,更具艺术美感。(每点2分)

解题思路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周子荣,小说写了周子荣在宽郁街的生活,其中特别提到他“像个书生……风轻云淡那种”,随后主要叙述了周子荣请万子宴喝花酒、和四喜子打牌,以及完成任务后夜半回家休息等情节。在人物塑造上,这样平淡舒缓的叙事方式有助于刻画周子荣镇定从容、“风轻云淡”的形象。周子荣请万子宴喝花酒,和万子宴的姨太太们通宵打牌,使宽郁大街安宁了几日,为红军首长转移创造了时机,所以舒缓的叙事有助于表现事件发生的那几日宽郁街表面风平浪静的状态。另外,平淡舒缓的叙事所体现的人物、表面环境的平静与中共中原军区突围的核心人物暗地里转移的惊心动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小说更具艺术美感。

查看更多